香菇段木栽培的病虫害防治
惠农网·农技学堂
3337人阅读
蛋鸭养殖作为我国传统产业,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尤其在南方水网地区,凭借自然资源优势,发展潜力巨大。蛋鸭养殖具备诸多优势,如饲养设施简单、合群性好、易于管理、适合规模化养殖,还能高效利用水生生物资源,提升饲料利用率。下面学习下蛋鸭高产养殖技术。
一、蛋鸭饲养的前期准备工作
1、饲养方式选择
我国蛋鸭饲养方式主要有笼养和平养两种。平养又细分为圈养、半开放式饲养和放牧(蛋鸭一般不放牧)三种。半开放式饲养又可分为全程饲养和分阶段饲养。圈养是指从雏鸭到产蛋结束都在鸭舍内完成,所有活动都在室内进行。半开放式饲养中,产蛋房在室内,运动场在室外。全程半开放式饲养是从雏鸭到产蛋结束连续进行;分阶段半开放式饲养则是从青年鸭到产蛋结束按阶段进行。笼养方式具有管理方便、生产效率高、饲料转化率高、污染少等优点,未来应用前景广阔。
2、蛋鸭品种选择
应选择生产性能好、性情温顺、体形较小、成熟早、生长发育快、耗料少、产蛋多、饲料利用率高、适应性强、抗病力强的品种,如绍鸭和卡基-康贝尔鸭。
3、饲养规模选择
适宜的规模一般为3000~5000羽。这样的规模投资不大,既不浪费劳动力,又便于管理。
4、选择鸭舍地址
鸭舍宜建在地势高、背风向阳、远离村庄和工厂500米以上的地方。一般鸭舍宽8~12米,鸭舍长度根据饲养规模而定。鸭舍附近要有河流或水池,水深2米以上,无污染,四周应用竹篱等围起来。鸭舍周围建运动场,面积随规模大小而定,一端连接舍门,一端连接鸭滩(鸭上下水的地方)。鸭滩面积与运动场大小相等,宽约2~3米,其坡度为20~30度。
5、正确布局建舍
蛋鸭场通常分为生产区和生活管理区。生产区主要包括鸭舍、仓库、操作间等,生活管理区主要包括居住用房和办公用房。蛋鸭养殖户在规划布局时要根据地势和风向合理安排,将生活管理区、饲料间、操作间等放在与外界接触最近的一端,且处于上风向;将饲养场地安排在下风向。鸭舍总体建筑要求是宽敞、通风、冬暖夏凉、坐北向南,由鸭棚、运动场、鸭滩等几部分组成。鸭棚使用椽子、屋面板和麦秸等搭建,其特点是投资少、见效快、经济实惠、保温隔热性能好。鸭舍大小视养殖规模而定,以饲养3000羽青年蛋鸭为例,需建鸭棚400平方米左右,长34米,宽12米,棚檐高2米,棚顶高5.5米。运动场与鸭舍面积之比掌握在1.2∶1~1.5∶1。
二、蛋鸭规模养殖技术
(一)蛋鸭育雏技术措施
1.选择健雏
选择出壳准时、脐环愈合良好、体质健壮、活泼好动的雏鸭。
2.注意放水
放水又称试水、点水,应在出壳后2~3天选择晴天且气温在14℃以上时放水。
3.先饮水后开食
注意出壳后24小时内不要喂食,应先饮水后开食,否则不利于腹内卵黄的吸收。饮水后即可用米饭拌入10%切碎的苣荬菜开食。饲喂次数:第1~7天,每天喂6次,白天4次,晚上2次;第7~21天,每天5次;第21~28天,可再减少次数。饲喂原则是由精到粗,由熟到生,由软到硬,由少到多,做到定时、定量、定质、少餐多喂,以免浪费。
4.适量喂动物性饲料
出壳后第3天即可按10%~20%的比例给予动物性饲料,可选螺蛳、小鱼虾、蚯蚓、蚕蛹、河蚌等。动物性饲料要求新鲜干净,切碎掏烂,也可用含有鱼粉的配合饲料饲喂。
5.保持适宜的温度
育雏温度必须根据雏鸭的日龄和外界气温变化适时调整。一般要求温度为:1日龄32℃,2~7日龄28℃~31℃,8~14日龄25℃~28℃,15日龄以后保持在20℃~25℃。要特别注意阴雨天及夜间的保温工作,同时注意空气流通。
6.合理分群
雏鸭每群最多不超过500羽,1~7日龄25~30羽/平方米,7~14日龄20~25羽/平方米,15~28日龄15~20羽/平方米。根据以上要求及时分群,加强分群管理。
(二)青年蛋鸭饲养技术要点
青年鸭一般指28~120日龄的蛋鸭,该阶段蛋鸭体重增长快、羽毛生长迅速、性器官发育快、适应性强。需要进行科学饲养管理,使其生长发育整齐,同期开产。
1.控制体重
青年蛋鸭很容易因活动量小而过肥,影响日后产蛋。所以首先要加强运动:晴天,尽量放鸭到运动场活动;阴雨天,可定时赶鸭在舍内做转圈运动,每次5~10分钟,每天活动2~4次。其次限制喂料:6周龄后要多喂些青饲料和粗饲料,以控制体重,使青年鸭120日龄的平均体重控制在1.2~1.4千克,且均匀一致。
2.锻炼胆量
青年鸭胆子小,可利用喂料、饮水、换草等机会多与鸭接触,提高其胆量,防止惊群。
3.稳定光照
青年鸭每天的光照时间要求稳定在8~10小时,在开产以前不宜增加。但为了便于鸭夜间饮水,防止鼠害,舍内应通宵采取弱光照明。每30平方米鸭舍可以亮1盏15瓦的灯泡。停电时应立即点上有玻璃罩的煤油灯,以防止惊群,造成伤亡。
(三)产蛋鸭的饲养技术要点
产蛋鸭一般指120~500日龄的蛋鸭。开产至150日龄为产蛋前期,151~400日龄为产蛋高峰期,401~500日龄为产蛋后期。该阶段鸭代谢旺盛、觅食能力强、营养需求高,需根据产蛋情况及时调整日粮营养水平和喂料量,以提高产蛋率和蛋品质量,获得最佳经济效益。
1.个体选择
青年鸭培育至120日龄时,按照羽毛、体重、生长发育状况逐只选择。要求羽毛完整,特别是翼下七根性熟羽毛发育正常,体重达标,体形“三长”(嘴长、颈长、身躯长)、“二硬”(龙骨硬、嘴骨硬)。
2.产蛋定位调教
在鸭舍一侧设置蛋窝,人为诱导蛋鸭将蛋产在设定的草窝中。
3.适时调整日粮
根据产蛋率上升的趋势,不断提高饲料质量,增加喂量,满足产蛋期营养需要。产蛋前期要注意能量与蛋白质的比例,促使鸭群尽快达到产蛋高峰。此期内饲喂次数为白天3次,晚上9∶00~10∶00补料1次。让鸭自由采食,每只蛋鸭每日耗料约150克左右。产蛋高峰期要适当增加动物性蛋白饲料,在前期的基础上提高营养水平,日粮中粗蛋白质的含量应达到20%。高峰期饲料种类和营养水平要相对稳定,以延长鸭群的产蛋高峰期,并注意钙量的增加,可在饲料中添加1%~2%的颗粒状贝壳粉,或在料槽内单独放置贝壳粉,供其自由采食,同时适量喂给青绿饲料或添加多种维生素、鱼肝油、蛋氨酸和赖氨酸。210~300日龄时,应每月空腹抽测母鸭的体重,如超过或低于标准体重5%以上,应查明原因,调整日粮营养水平。产蛋后期如果饲养管理得当,鸭群的平均产蛋率仍可保持在75%~80%。此时当发现蛋鸭有过肥趋势时,应将日粮中的能量水平适当下调,增加青绿饲料,控制采食量。当鸭体重有所下降时,则应增加一些动物性蛋白质的含量。如果产蛋率已下降到60%左右,应及早予以淘汰。
4.稳定光照
除了每天提供24小时弱光之外,应在棚舍内安装白炽灯,60~100瓦/30平方米,灯离鸭背2米左右,每天定时开灯。光照时间从17周龄开始逐步延长,直至22周龄达到16~17小时。产蛋高峰期每天应保持16小时的有效光照,稳定各项操作程序,避免强光应激。
(四)防疫消毒技术
1.严格消毒
消毒工作要坚持做到经常化、制度化。进鸭前和蛋鸭淘汰后,应对鸭舍彻底清扫,并用生石灰、2.5%漂白粉或2%烧碱对场地、器具进行全面消毒。场内无疫情时每月带鸭消毒两次,有疫情时每周消毒1次。
2.适时免疫
免疫接种是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手段,对健康鸭群应实施计划免疫,切实做好防疫工作。根据本地区蛋鸭生产情况,建议免疫程序为:1日龄皮下注射雏鸭病毒性肝炎疫苗;15日龄注射禽流感疫苗;20日龄注射鸭瘟疫苗;60~90日龄注射鸭瘟疫苗和禽霍乱疫苗;120日龄注射鸭瘟疫苗和禽流感疫苗。以后鸭瘟疫苗每隔6个月注射1次,禽流感疫苗每隔4个月注射1次。
3.规范用药
一般情况下蛋鸭抗病力较强,很少发病,但应特别注意防止消化系统和生殖系统疾病。蛋鸭的常见病主要有球虫病、大肠杆菌病、软腿病等。蛋鸭球虫病可使用马杜霉素、抗球灵、复方敌菌净等药物防治;蛋鸭大肠杆菌病可使用诺氟沙星、恩诺沙星、氟苯尼考等药物防治;蛋鸭软腿病可使用维丁胶性钙等药物防治。在防治疾病时,应选择高效、安全、副作用小、残留少的药物,严格执行休药期规定。
总之,蛋鸭养殖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的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通过科学的饲养管理、合理的饲养模式选择、严格的防疫消毒措施以及对不同季节和产蛋期的精细管理,可以有效提高蛋鸭的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为养殖户带来可观的收益。
关于蛋鸭高产养殖技术的精彩图文、热门评论,您可能对惠农网以下推荐的内容感兴趣,欢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