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葱锈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气候因素。葱锈病的发生喜欢低温高湿的气候条件,孢子萌发的最适合温度是9~18℃,潜伏期是10天。当气温在24℃以上时,发病受到影响。因此春、秋两季连阴多雨、气温较低时,发病严重。如果冬季温暖多湿,有利于孢子的越冬,来年春季锈病严重。在夏季,如果低温多雨,则秋季发病严重。
栽培因素。首先是连茬种植严重,部分地区连年种植而不重视轮作,导致锈病病原菌大量积累,为锈病高发创造了条件;其次,为了追求高产,在许多种植区采取密植和为追求产量偏施氮肥,导致植株自身对病害的抗性变差,同时,在蒜薹采收后不做任何防护措施,增加了病菌的入侵几率;在农产品供给侧改革的调控下,常规作物逐年减少,葱韭蒜等葱属作物栽培面积扩大,多寄主的出现助推了病原菌的积累和侵染。
品种因素。品种不同对锈病的抗病能力也不同。如五叶长白大葱相较章丘大葱抗锈病能力强等。
了解并控制这些发病原因,可以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大葱锈病的发生。
防治大葱锈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农业防治。首先,提高土壤肥力,多施磷钾肥,以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雨后及时排水,降低田间湿度。
生态防治。大棚栽培时,要注意保温除湿,控制发病条件。
培育抗病品种。选择抗病性较强的品种,淘汰易感的品种。
合理轮作。避免在同一块土地上连作大葱,实行轮作换茬,以减少病原物的积累。
化学防治。在发病初期,可以喷洒25%菌通散(三唑酮)乳油800倍液,或12.5%禾果利(烯唑醇)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萎锈灵乳油8001000倍液,或6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进行防治,每隔10天喷药1次,连续喷2~3次。
有用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