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一,流行规律:
土壤中水分过大极易引起部分细菌大量繁殖,低洼积水多时发病较严重。下水头常常成为危害蔓延的重点。土壤温度是引发马铃薯疮痂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土壤温度为25-30℃时马铃薯疮痂病极易发生。除此以外,若种植位置处于河滩旁或碱性沙壤土、在施肥阶段过多施用可增加土壤碱性的化肥等,都会为马铃薯疮痂病的发生提供有利条件。细菌适宜的生长环境为pH值6-7,这与马铃薯高产的土壤环境(pH值为5-7)重叠。因此在高温环境、通气较好、土壤碱性又极为干燥的情况下,发病通常会较为严重。二,防治方法:
(1)与非茄科作物轮作2年以上。
(2)播前晒种催芽,淘汰病烂薯,可有效减轻病害的发生。
(3)发病初期,可选用下列药剂进行防治:络氨铜,水合霉素,或噻菌铜。
有用0
一、土豆苍痂病发生规律
1. 病原菌存活
- 土豆苍痂病的病原菌主要在土壤中或病残体上越冬,可以存活很长时间。
2. 传播途径
- 主要通过带菌的土壤、种薯以及灌溉水等传播。在田间,农事操作、雨水溅射等也会促使病害扩散。
3. 发病条件
- 高温高湿环境有利于病害发生。一般当温度在 25℃-30℃左右,相对湿度较高时,发病较为严重。
- 土壤偏碱性、种植在低洼易积水的地块以及连作地发病几率更高。
二、防治措施
1. 农业防治
- 选用抗病品种:在种植前,选择对苍痂病具有抗性的土豆品种。
- 合理轮作:避免连作,实行与非茄科作物轮作 3 年以上,可有效减少病原菌积累。
- 种薯处理:挑选无病、无伤口的种薯,播种前可进行消毒处理,如用福尔马林溶液浸种等。
- 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保持田间排水良好,避免积水;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减少病原菌传播。
2. 化学防治
- 土壤消毒:在种植前,可以使用杀菌剂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如五氯硝基苯等。
- 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可喷洒杀菌剂进行防治,如噻菌铜、氢氧化铜等。按照药剂说明使用,注意药剂的轮换和合理搭配,避免病原菌产生抗药性。
有用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