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军伟 ·高级农业项目管理师,高级健康管理师
2024-10-19
红薯黑皮主要是由红薯黑斑病引起的,是一种检疫性病害,也被称为红薯黑疤病。这种病害在红薯的育苗期、大田生长期和收获储藏期都能发生,会导致死苗、烂床、烂窖,造成严重的损失。红薯黑斑病的主要症状包括薯块表面出现坚硬的黑皮,个别薯肉变成黑绿色,味苦,病部木质化、干腐,且病薯含有毒物质(莨菪素),不能食用。薯苗染病初期幼茎地下部分或茎基部会产生梭形或长圆形稍凹陷的黑斑,逐渐向地上蔓延,成为纵长病斑,继续扩大使幼苗茎基部全部变黑。为了防治红薯黑斑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轮作倒茬:与玉米、小麦、大蒜等非茄科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避免与马铃薯等作物轮作。
2. 选苗:选择健康无病的秧苗进行种植。
3. 种薯消毒:使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对种薯进行消毒处理。
4. 贮藏管理:妥善贮藏种薯,控制好贮藏温度湿度,并定期进行高温杀菌,以抑制病菌的生长繁殖。
5. 田间管理:在大田病害较严重时,可以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每间隔1周喷药1次,连续喷药2~3次。
6. 药剂处理:在薯苗栽植前,将薯苗基部3~5厘米左右用50%代森铵或50%甲基托布津500~600倍液或多菌灵700倍液浸苗基部3~5分钟,随即栽插,可提高防病效果。
7. 加强田间管理:结薯前喷施嘧菌酯8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5%百菌清500倍液进行提前预防,每隔7~10天1次,连喷3~4次,并交替用药,提高防治效果。
8. 储藏期管理:储藏适温应控制在10℃~14℃之间,相对湿度在80%~90%之间,以安全储藏防治黑斑病。从开始入窑前,就应该严格控制感病红薯入窖。
以上措施的综合应用,可以有效控制红薯黑斑病的发生与蔓延。
有用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