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适合集约化经营与大型农机具联合作业。目前在东北地区玉米的种植普遍都开始采取大垄式栽培。而且有些产区已经创新经营方式采用集体与个人联合的经营的方式,这样就整合了面积较小的比较分散的个人的土地,将土地集约连片统一经营。这样就可以充分的发挥大型农机具联合作业的优势。而且实现了秋灭茬、深松、起垄,整地深度由原来的不足18cm增加到30cm,充分打破了犁底层,实现了垄底深松,给玉米根系的生长创造了良好的土壤环境条件,有利于发根壮秧,增强了玉米根系的供水、供肥能力和抗病、抗虫能力,进而为高密植的玉米获得高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提高垄体抗旱和密植栽培能力。在玉米大垄高产栽培技术中,现在普遍的垄宽为110cm,相较于之前,整个垄体普遍增宽了40cm多,这样就可以充分的发挥出大垄的保水性的优势。因外在同等环境条件下土壤的风干深度一致,但是小垄的垄体窄,所以保埔能力弱,播种后如果出现春旱,散失水分后垄体容易干旱,这样就会导致出苗率不高,甚至出现吊干苗或死苗的状况,最终导致玉米的总产量下降,而且无法保证质量;但是增宽垄体后,大垄保水能力比较强,可以抵抗干旱的时间更长,更容易保全苗获得高产。虽然大垄玉米与小垄玉米相比,玉米穗的长度比较短而且穗粒数也稍微少一些,但是大垄玉米的增加产量的幅度远远高于小垄玉米,这就可以保证大垄玉米的总产量远大于小垄玉米,这样就可以保证玉米总产量的再次飞跃,也充分的体现了这一技术带来的巨大的经济效益。
3.有利于配方施肥与综合科学管理。目前在北方地区采取大垄高产栽培技术进行统一经营,更加便于配方施肥。而且可以做到连年测试,进而可以实现科学配方施肥。同时这一技术的应用便于实施科学化农业管理,可以更加科学合理的调控玉米的整个生长周期。
4.有利于机械化收获。大垄高产栽培还有一个明显的优点就是在收获时更加便捷,直接机械化收获既降低了工作强度,而且又利于秋整地,保墙保水,为下一年的春种做准备,也能有效地抗春旱。而且机械化收获可以直接将秸秆粉碎还田培肥地力,增加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改善土质,促进玉米根系发育,对提高产量有着重要的作用。
有用0
玉米大垄密植栽培主要有以下好处:
一、提高土地利用率
1. 增加种植密度:
- 大垄密植改变了传统的种植垄距,通过合理的宽行和窄行配置,在保证通风透光的前提下,可以增加单位面积的种植株数。例如,在传统垄距下每亩种植3500 - 4000株玉米,采用大垄密植后每亩种植密度可提高到4500 - 5500株,有效利用土地空间,提高土地产出率。
2. 优化土地利用方式:
- 大垄的结构有利于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减少垄间土地浪费,使得更多的土地用于种植玉米,增加了作物的占地面积,提高了土地的有效利用系数。
二、改善通风透光条件
1. 通风良好:
- 大垄密植采用宽窄行种植模式,宽行之间形成良好的通风通道,空气可以在田间自由流通。这样可以有效降低田间湿度,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几率。例如,在高温高湿的夏季,良好的通风条件有助于降低玉米植株间的空气湿度,减少玉米大斑病、小斑病等病害的滋生。
2. 光照充足:
- 宽窄行种植使玉米植株在一天中的不同时段都能充分接受阳光照射。上午和下午阳光斜射时,宽行的空间可以让相邻行的玉米植株更好地接收光照;中午阳光直射时,植株之间的遮光影响也会减小,提高了光能利用率,有利于玉米进行光合作用,促进玉米生长和干物质积累。
三、增强抗旱抗涝能力
1. 提高抗旱性:
- 大垄密植的垄体结构有利于雨水的渗透和储存。在干旱时期,玉米根系可以更好地吸收垄内储存的水分,而且宽行的地表覆盖可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延长土壤保湿时间。例如,在少雨季节,大垄的土壤含水量比传统垄作要高,能为玉米生长提供更充足的水分,增强玉米的抗旱能力。
2. 增强抗涝性:
- 遇到暴雨天气,大垄之间的排水通道更加畅通,能够快速排出田间积水,防止玉米植株长时间浸泡在水中导致根系缺氧。这就降低了因积水而引发的根腐病等病害的发生风险,保障玉米生长。
四、便于田间管理
1. 施肥灌溉方便:
- 大垄的结构使得施肥和灌溉操作更加便利。在灌溉时,水可以顺着垄沟均匀分布,提高灌溉效率;施肥时,肥料可以更精准地施放在玉米植株附近,减少肥料的浪费,提高肥料利用率。
2. 病虫害防治和农事操作高效:
- 宽窄行的布局方便进行病虫害防治工作,如喷雾作业时,喷雾器可以在宽行之间顺利通行,使农药能够均匀地喷洒在玉米植株上。同时,在进行中耕、除草等农事操作时也更加方便快捷。
有用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