鳟鱼的疾病种类比较多,水质管理是关键,不要投喂过期变质饲料即可。
有用0
鳟鱼在养殖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病虫害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
主要病原: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病毒。
流行特点: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早春到初夏多见,在水温8℃~15℃时流行,8-12℃时为流行高峰期,10℃时死亡率最高。
主要症状:病鱼昏睡、不喜游动、体色变黑、眼突出、肛门拖黏液粪便。
防控措施:预防措施包括购买经检疫合格的苗种、对受精卵进行消毒处理、使用无病毒水进行孵化和饲养、建立严格的生产管理制度等。
细菌性鳃病:
主要症状:病鱼食欲不振、游泳缓慢、鳃部出血、黏液过多、鳃丝肿胀。严重时菌体覆盖整个鳃表面,鳃细胞死亡、溃烂。
防治方法:用1mg/L的呋喃唑酮洗浴1小时或1mg/L孔雀石绿洗浴1小时。
传染性胰坏死病:
主要症状:病鱼体色发黑、腹部膨胀、眼球突出、鳍呈白色、鳃丝淡红、肠道无食物且充满白色黏液。
防治方法:目前没有对症的治疗方法,主要通过加强预防,如用1/2000~1/500的福尔马林消毒鱼池和生产用具。
肤霉病(水霉病):
主要症状:发病初期鳍端或体表出现白点,迅速蔓延形成棉絮状菌丝,引起肌肉溃烂坏死。
防治方法:幼鱼用1%食盐水洗浴20分钟,成鱼用2.5%食盐水洗浴10分钟。
有用0
鳟鱼病害:
烂鳍病:
主要症状:鳍外缘上皮增生变白,逐渐向基部扩展,鳍组织腐烂。
防治方法:调整养殖密度、加大注水量,或用抗生素拌饵投喂,药物洗浴可用氯霉素10mg/L洗浴30分钟。
弧菌病:
主要症状:体表鳍基变黑、摄食量下降、离群独游、眼球突出、鳍基、肛门、体表出血。严重时表皮溃破、肠道充血、脾肾肿大。
防治方法:口服磺胺类药物,每公斤鱼体重投药量为75~100mg,与饲料充分混合连喂一周。
小瓜虫病(白点病):
主要症状:体表和鳃瓣出现白色小点状囊疱。
防治方法:用1/4000的甲醛溶液浸洗1小时,或在5%~10%的盐水中浸洗1小时。
三代虫病:
主要症状:体侧、背鳍、臀鳍、尾鳍或鳃等部位寄生,鳃肿大、体色黑瘦、不摄食、离群缓游。
防治方法:用1/2000~1/4000的甲醛液浸洗病鱼0.5小时~1小时,或用2%浓度的盐水浸洗2小时。
肝脂肪变性病:
主要症状:肝脏肿大、呈黄色或黄褐色,胆囊肿大,胃肠充满黄色粘液。
防治方法:换喂优质饵料、减少投喂量、增加维生素含量,病情较轻的鱼经过2个月~3个月可恢复。
有用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