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孔病有细菌性的还有真菌性的
穿孔病
细菌牲穿孔病:
叶片受害后形成穿孔。而真菌性则落叶后才穿孔。
果实发病,病斑边缘呈水渍汰,常伴有流胶,枝梢受害,病斑紫褐色,椭圆形或梭形。假单胞杆菌引起的枝条病斑,皮层常开裂。
真菌性穿孔病:
病斑初为圆形,紫色或紫红色。后变为褐色扩大为近圆形或不规责形,不落叶很少显穿孔。
湿度大时,在叶背长出黑色霉状物。落|叶后显穿孔。
花梗染病,末开花即干枯脱落。
果实染病,斑小而圓,紫色凸起。
新稍发病,斑呈暗褐色,边缘红的病斑。表面有流胶。被害枝条上有形成球状瘤状物。
其病菌发育温限7~37℃。适温25~28℃。低温多雨利于该病害发生和流行。明显看出冷冻和高温停止感染。
防治方法:
1)园子作好排水工作。
2)合理修剪,努力增强通透性。
3)落花后,用好保护剂加钙。络安4号十美盖镁1500倍。或千绿1500倍十米钙镁1500倍。
细菌性穿孔病用
《细清1000倍+千绿1500倍十美盖镁1500倍+神打2000倍+絲润6000倍》。
或农用链霉素及荟润(咪鲜胺),等具有杀细菌能力的唑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