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小豆开花结荚期叶片发黄脱落,缺肥和病害都有可能,需先通过具体特征区分,再判断是否追肥,盲目追肥可能无效甚至加重问题。
第一步:先区分“缺肥”还是“病害”
1. 若为缺肥(多为缺氮、缺钾)
- 核心特征:发黄呈“整体性、渐进性”,无病斑、无异味。
- 缺氮:下部老叶先发黄(养分优先供新叶),叶片均匀黄化、变薄,脱落较慢,结荚少且籽粒小。
- 缺钾:中部叶片先发黄,叶尖、叶缘先变褐焦枯(像“烧边”),叶片卷曲,脱落伴随结荚畸形。
2. 若为病害(常见根腐病、叶斑病)
- 核心特征:发黄呈“局部性、突发性”,伴随病斑、腐烂或枯萎。
- 根腐病:叶片先萎蔫再发黄,拔起植株可见根系发黑、腐烂(有腥臭味),脱落快,整株易枯死。
- 叶斑病:叶片出现圆形/不规则褐色病斑(中心灰白、边缘褐色),病斑扩大后叶片发黄脱落,病斑上可能有黑色小点(病菌孢子)。
第二步:判断“现在追肥是否来得及”
1. 若是缺肥:来得及,需“速效补肥”
开花结荚期是需肥关键期,缺肥会直接影响产量,建议:
- 叶面喷施(最快):优先喷“氮钾混合肥”或“磷酸二氢钾+尿素”(磷酸二氢钾1000倍液+尿素500倍液),连喷2次,间隔5-7天,快速补充养分,缓解叶片发黄。
- 根部追施(长效):若土壤湿润,可每亩追施“高氮高钾复合肥”15-20公斤,或硫酸钾10公斤+尿素5公斤,沿行间开浅沟施入(避免伤根),补充土壤养分,支撑结荚需求。
2. 若是病害:先治病,再补肥(单纯追肥无效)
病害导致的发黄,根源是病菌危害,需先控病,否则追肥会加重植株负担:
- 先治病:
- 根腐病:用恶霉灵、甲霜·恶霉灵灌根(按说明稀释),每株灌药液200-300毫升,同时叶面喷芸苔素(增强抗逆性)。
- 叶斑病:叶面喷施苯醚甲环唑、多菌灵,连喷2次,间隔7天,清除叶片病菌。
- 再补肥:病害控制后(叶片停止脱落、新叶萌发),再按“缺肥”方案叶面喷肥,补充消耗的养分,避免二次衰弱。
第三步:辅助管理(关键)
无论缺肥还是病害,都需配合:
- 控制浇水:避免田间积水(防根腐病加重、根系缺氧),保持土壤湿润即可。
- 摘除病叶:及时摘除发黄、病斑叶片,带出田外销毁,减少病菌扩散或养分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