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炭疽病的防治方法主要包括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
农业防治:
选择高抗病品种:选用抗病性强的辣椒品种,可以减轻病害的发生。
种子处理: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如用55℃温水浸种10分钟,或用1%硫酸铜浸种5分钟,以减少病菌的传播。
清除病残体:收获后清理田间病残体,减少病菌来源。
合理密植:根据栽培季节选择适宜的种植密度,避免过度密集导致病害传播。
轮作:与非茄果类蔬菜轮作2-3年,减少病菌积累。
加强栽培管理:合理施肥、浇水,避免高温高湿环境,及时排水,减少病害发生。
化学防治:
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使用杀菌剂如波尔多液、石硫合剂等进行喷雾防治,每隔7-10天喷一次,连续2-3次。
土壤处理:使用杀菌剂如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等进行土壤处理,杀灭土壤中的病菌。
有用0
你好,炭疽病防治方法:①选用抗耐病的品种;与非茄科蔬菜实行2~3年轮作,结合深耕;在定植前及收获后,将田间作物残留清理干净;定植以后注意中耕松土,促进根系发育;及时追肥,注意氮、磷、钾肥的合理搭配,增强树势;高垄种植,雨后注意排水;及时整枝打叉,增加通风受光,湿度大时注意通风散湿。 ②预防:用55℃温水浸种15分钟,或用1%硫酸铜溶液浸5分钟,用少量草木灰或生石灰中和,催芽播种。 ③发病初期,可选用以下药剂:32.5%苯甲•嘧菌酯悬乳剂1000~30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700~1200倍液;或42.8%氟菌•菌酯悬乳剂1700~2500倍液;或56%嘧菌•百菌清500~750倍液;或75%菌•戊唑醇4000~6000倍液喷雾防治。 也可选用下列药剂:氟硅唑、咪鲜胺、肟菌酯、甲基硫菌灵、嘧菌酯、咪鲜胺、施保功、溴菌腈、丙森锌、波尔多液、 炭疽福美、甲硫·异菌脲、咪鲜·多菌灵等。
有用0
辣椒炭疽病是辣椒生产中较为常见且危害较大的一种病害。以下是关于辣椒炭疽病的详细介绍:
1. 病原及发病规律:
- 病原:辣椒炭疽病由半知菌亚门真菌辣椒炭疽菌和辣椒丛刺盘孢菌侵染所致。
- 越冬方式:病菌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表面或以菌丝潜伏在种子内越冬,也可以菌丝体、分生孢子,特别是分生孢子盘在病株残体上遗留在土壤中越冬。
- 传播途径:发病后病斑上产生新的分生孢子,通过雨水、昆虫等媒介物的传播进行再次侵染。孢子萌发后,其芽管多由伤口侵入,而红色炭疽病菌还可以从寄主表皮直接侵入。
2. 症状表现:
- 果实:果实染病(主要是青熟果和红熟果),初现湿润状、呈现水渍黄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病斑凹陷,斑面出现明显环纹状的橙红色小粒点,后期转变为黑色小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盘,有形状各异的隆起同心轮纹。潮湿时溢出淡粉红色的粒状粘稠状物;干燥时,病部干缩变薄成纸状且易破裂。
- 叶片:叶片染病多发生在老熟叶片上,初期呈水浸状褪绿色近圆形病斑,边缘褐色,中央灰白色,具有同心轮纹,亦产生轮状排列的黑色小粒点,严重时可引起落叶。
- 茎和果柄:茎和果柄染病,出现不规则短条形凹陷的褐色病斑,干燥时表皮易破裂。
3. 发病条件:
- 温湿度:炭疽病菌发育温度为12~33℃,最适温度为27℃,相对湿度为95%左右,低于70%的湿度不适其发育。高温多雨的环境有利于病害发生。
- 栽培管理: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种植过密、通风不良、施肥不当或偏施氮肥的田块发病重。
4. 防治方法:
- 农业防治:
- 选种抗病品种:一般辣味强的品种较抗病,可因地制宜选用。
- 种子消毒:如用55℃温水浸种15分钟,再放入冷水中冷却后催芽播种;也可用凉水预浸后用硫酸铜溶液浸种或用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浸种等。
- 加强田间管理:合理密植,避免连作,增施磷、钾肥,及时采果,清洁田园,深翻土壤等。
- 化学防治:发病初期可选用药剂进行防治,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施保功可湿性粉剂1500 - 2500倍液、40%唑醚·戊唑醇悬浮剂等,每隔7 - 10天喷1次,连喷2 - 3次。
有用0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