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有个问题需要请教,小米栽培的技术要点是什么?盼复
采购商(6917) 提问于2024-11-09
小米栽培技术要点如下:
选地整地
- 小米适合在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土壤种植,像壤土或砂壤土比较合适。选好地后,要深耕土地,深度约20 - 25厘米,把土块耙细、整平,让土壤疏松透气。
选种及种子处理
- 要选择优良的小米品种,应挑选颗粒饱满、无病虫害的种子。播种前可以对种子进行处理,比如晒种,在晴天把种子晒2 - 3天,能提高种子的发芽率;也可以用药物拌种,减少病虫害。
播种
- 一般春播或夏播。春播在4 - 5月,夏播在6 - 7月。播种方式有条播和撒播,条播行距约25 - 30厘米,播深3 - 5厘米,每亩用种量约0.5 - 1千克。
施肥
- 基肥以有机肥为主,像农家肥,每亩施1500 - 2000千克。在生长过程中,还要根据阶段追肥,如在拔节期和孕穗期适当追施氮肥,促进植株生长和穗粒发育。
灌溉
- 小米耐旱,但在生长关键期,如孕穗期和灌浆期,土壤干旱时要及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同时也要注意排水,避免积水导致根部腐烂。
田间管理
- 要做好间苗和定苗工作,在幼苗长出3 - 5片叶子时进行间苗,5 - 7片叶子时定苗,保证合理的植株密度。还要及时除草,防止杂草争夺养分和水分。
病虫害防治
- 常见病害有锈病、白发病等,可通过合理轮作、选用抗病品种来预防,发病时可以用相应的杀菌剂防治。虫害主要是蚜虫和螟虫,用杀虫剂或者生物防治方法来控制。
有用0
(一)合理轮作,精细整地。根据前茬作物种类及用药情况,合理选茬轮作,减少连作重茬,必要时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拌种。对秋整地进行顶凌深松、耙地、镇压连续作业;对于干旱地块以少动土为原则,墒情适宜时采取灭茬、旋耕、耙耱和镇压等措施。
(二)优选良种,适期机播。考虑品种适应性、市场需求、机械化等选择通过登记的优良品种,建议选择适宜当地种植的优质高产抗逆、中矮秆抗倒宜机收、兼抗除草剂的新品种。播前精选晒种,采用35%甲霜灵种子处理干粉剂等药剂拌种。根据品种熟性、地温、土壤水分状况因地因时灵活确定谷子适播期,地温达到播种条件且墒情适宜的地块提倡早播,干旱地块可适时“抢墒”、深种浅盖“接墒”、坐水“增墒”播种,春涝地块可等地干后适时晚播、适当浅种。一般西北无霜期短的冷凉区4月20日左右播种,气候比较温暖的地区5月上中旬播种,最迟不晚于5月底。精细精量播种,下籽均匀、深浅一致、覆土严密,确保播种质量。一般机械操作播种深度3—5厘米,行距50厘米左右,同时进行镇压。精量播种亩用种0.2—0.35公斤;无法精量播种的一般亩用种0.5—0.75公斤,播后人工间苗或化学间苗。沙土或轻壤土可酌情少播,粘土地应加大播量。
(三)加强管理,精准促控。加强除草间苗,播后及时喷施除草剂封闭除草,抗除草剂品种出苗后6—15天采用配套除草剂除草,不抗除草剂品种慎用除草剂。播后苗前及早调查出苗情况,缺苗田早补种保全苗;地膜覆盖谷子及时破膜放苗。依据栽培模式、品种特性,结合间苗确定合理种植密度。一般西北春谷区亩基本苗2.5万—3.5万株。旱薄地密度宜小,高水肥地密度宜大;特殊需要稀植的品种按照品种说明确定密度。苗期中耕培土,兼顾除草和清除病苗、弱苗培育壮株。重施有机肥,合理搭配氮、磷、钾等养分;重施基肥,合理追施化肥,确保养分供给均衡。有条件地区一般基肥可亩施生物有机肥300—500公斤、氮磷钾复合肥50—60公斤;拔节抽穗期结合降雨和中耕培土追施10—15公斤尿素,同时可在拔节期、抽穗期和灌浆期各施1次腐殖酸、微量元素、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提升粒重水平。降雨较少时,有水浇条件的可在孕穗期、开花灌浆期浇水1—2次。生长期注意防治玉米螟、蚜虫、粘虫、谷瘟病、谷锈病、红叶病等常见病虫害。
(四)适期收获。在谷子蜡熟末期或完熟初期,当95%谷粒硬化变黄、种子含水量约20%左右时,应及时收获避免损失。
有用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