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角病毒病是豆角种植中常见且危害较大的病害,以下是相关介绍:
症状表现
- 花叶型:叶片出现黄绿相间的花叶,严重时叶片畸形、皱缩,植株生长受抑制,结荚减少。
- 黄化型:叶片均匀黄化,叶色变浅,无明显花叶症状,植株矮小,开花结荚少。
- 坏死型:叶片出现褐色坏死斑点或条纹,严重时整株枯死,影响豆角的产量和品质。
传播途径
- 种子传播:带毒种子是病毒远距离传播的重要途径,播种带毒种子,长出的幼苗会发病,成为田间的初侵染源。
- 昆虫传播:蚜虫是豆角病毒病的主要传播介体,蓟马、叶蝉等昆虫也可传播病毒。昆虫吸食带毒植株汁液后,再取食健康植株,将病毒传播给健康植株。
- 汁液接触传播:田间农事操作如整枝、打杈、摘心等过程中,工具沾染带毒植株汁液,再接触健康植株时,可导致病毒传播。
防治措施
- 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如之豇28-2等;建立无病留种田,生产无病毒种子;合理轮作倒茬,避免连作;加强田间管理,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及时清除病株、杂草。
- 物理防治:在田间悬挂银灰色薄膜驱避蚜虫,或使用防虫网覆盖栽培,防止昆虫传毒。
- 化学防治:及时防治蚜虫等传毒昆虫,可选用吡虫啉、啶虫脒等药剂;发病初期喷施病毒A、植病灵等抗病毒药剂,7-10天喷一次,连喷2-3次。
有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