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对气候环境和土质有哪些要求?种植技术要点是什么?
惠农网·农技学堂
15354人阅读
白粉病是一种在许多重要农作物上普遍发生且危害严重的病害,尤其在草莓上,白粉病的爆发尤为严重,给果农带来了不小的困扰。这种病害不仅影响草莓的产量和品质,还增加了种植成本。因此,了解白粉病的发病规律和有效的防治方法至关重要。下面一起学习一篇草莓白粉病的症状和防治方法。
一、病害特点
发病环境:白粉病菌侵染的最适温度为15-25℃,相对湿度80%以上。在干燥环境下,病菌容易传播。保护地草莓白粉病的常年发病盛期为10月下旬至12月上旬,以及2月下旬至5月上旬。
敏感时期:草莓发病敏感生育期为坐果期至采收后期,发病潜育期为5-10天。
发病特点:保护地栽培的草莓比露地栽培的发病早,危害时间长,受害更严重。栽植密度过大、管理粗放、通风透光条件差、植株长势弱等因素,都容易导致白粉病的加重发生。此外,草莓生长期间高温干旱与高温高湿交替出现时,发病也会加重。
二、草莓白粉病的防治要点
1.及时发现、及时防治
在日光温室中,距离后墙两米的区域往往是白粉病发病较重的地方。这一区域空气对流频繁,湿度变化大,忽干忽湿的环境条件特别有利于白粉病的发生。因此,在检查白粉病时,应优先检查距离后墙两米的区域,以便尽早发现病害并采取措施。
2.防治措施
选择抗病品种:种植抗病性强的草莓品种是预防白粉病的关键措施之一。这些品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抗病菌的侵染,降低发病几率。
温度管理:扣膜后,白天应将温度维持在26~28℃,相对较高的温度有助于抑制病菌的生长。夜间则尽量降低温度,可降至5~6℃,这样可以有效减少白粉病的发生几率。
湿度控制:全棚覆盖地膜可以有效降低棚内的湿度。浇水时,应尽可能在上午11点之前完成,浇水后要打开风口排湿至少一个小时,以降低棚内的湿度。浇水量应控制在1.5~2立方米(对于50米标准棚而言)。浇水周期一般为5~7天,具体频率应根据天气情况灵活调整。
植株管理:培育壮苗,加强日常管理,通过合理施肥、适时修剪等措施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抵御白粉病的侵袭。
三、常用药剂及使用方法
吡唑醚菌酯、醚菌酯:这两种药剂属于仿生合成的植物源杀菌剂,兼具保护和治疗作用,活性高,持效期长,对草莓花、果实安全,对蜜蜂低毒,与三唑类杀菌剂无交互抗性,可作为三唑类杀菌剂的替代药剂来治理草莓白粉病的抗药性。
苯醚甲环唑(三唑类):内吸性三唑类杀菌剂,具保护和治疗作用,对白粉病、炭疽病等具有持久的保护和治疗作用。发病初期用药效果好。使用时需注意用量,过量容易对草莓生长起到抑制作用,长期使用也容易产生抗药性。建议与醚菌酯搭配使用。
氟唑菌酰胺、氟吡菌酰胺、啶酰菌胺:氟唑菌酰胺具有优异的内吸传导性能,深层清除病菌,持效期长,对蜜蜂毒性低,可在花果期使用。但容易发生抗药性,建议混配使用。
乙嘧酚磺酸酯:可被植物茎、叶迅速吸收,并在植物体内运转到各个部位,抑制病菌孢子形成。对蜜蜂低毒,可在作物全生长期使用,具有很好的预防、治疗和铲除作用。
复配药剂:巴斯夫健达、健攻,拜耳露娜森、露娜润等混配杀菌剂,具有保护和治疗活性,使用适期长,持效期长,推荐剂量下对作物安全。但使用露娜森时需注意,最好在摘果后使用,且先小面积试用,以免产生药害。
碳酸氢钾:碳酸氢钾防治瓜类、葡萄、观赏植物、辣椒、番茄上的白粉病在国外已有大量研究报道,也有试验表明对草莓白粉病防治效果较好。建议小面积先试用,观察效果。
精油、菌:精油可增加药效,一些微生物菌在防治白粉病上也有不错的效果。
草莓白粉病的防治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合理选择药剂和防治方法。希望以上内容能帮助大家更好地应对草莓白粉病,确保草莓的健康生长和丰收。
关于草莓白粉病的症状和防治方法的精彩图文、热门评论,您可能对惠农网以下推荐的内容感兴趣,欢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