苎麻的施肥技术
惠农网·农技学堂
21108人阅读
苎麻细切种根繁殖方法是一种无性繁殖技术,它利用苎麻地下根茎(俗称“种根”或“龙头根”)的强大萌蘖能力,通过将其切割成小块(小段)来繁殖新植株。这种方法具有繁殖系数大、成活率高、生长快、能保持品种原有优质高产种性等优点,是生产上最常用、最传统的繁殖方法之一。
一、优势与特点
1.高效扩繁:三年以上的壮龄麻一蔸麻可以分割成数十甚至上百个小块,繁殖系数远高于分蔸繁殖。再在此基础上继续采用嫩梢扦插繁殖技术进行扩繁,繁殖系数成几何级增长,能为规模化种植苎麻打下良好的基础。
2.后代整齐:属于无性繁殖,新植株的遗传性状与母株完全一致,适合优良品种的纯化与扩繁。
3.成活保障:种根本身储存了大量养分,只要条件适宜,萌发和成活非常可靠。
4.操作简单:技术门槛低,易于被麻农掌握。
二、 操作步骤详解
第一步:精选种根
1.选择母本园:从品种纯正(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特别是根腐病)的麻园中选取种根。
2.操作时期:一般在冬季休眠期(地上部分枯萎后)或早春萌芽前进行。此时种根营养储备最充足,且不影响母株生长。
3.选取标准:挖出地下根茎后,选择色泽鲜黄、粗壮、饱满、节间短、无病虫危害的“龙头根”、“扁担根”、跑马根。剔除老朽、发黑、腐烂的根茎和萝卜根。
第二步:精细切割 这是“细切”的核心环节,直接关系到出苗数和成活率。
1.工具消毒:切割前,将刀、剪等切割工具用酒精或火燎消毒,防止病菌传播。如果数量多且工作量大的话,可以定制专门的电锯(类似于菜市场切排骨的电锯)或铡刀等切割设备。
2.切割大小:将选好的粗壮根茎,龙头根/扁担根切成长3-5厘米(约2-3个节)、重10-20克的小块,跑马根切成长2-3厘米5克左右的小段。
3.关键重点:每个小块(小段)上必须带有至少2-3个健壮的休眠芽(俗称“栽子”)。这是将来萌发新苗的基础。
4.注意事项:
A:切口要平滑,尽量减少对组织的撕裂伤。
B:边切边将种根按大小分级,分别播种,便于出苗整齐,管理方便。
第三步:细切后的种根处理 为了提高成活率和预防病害,建议进行处理:
1.消毒杀菌:将切好的种根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泡10-15分钟,捞出晾干表面水分后再播种。
2.促进发芽(可选):可用低浓度的生根粉(如ABT)或赤霉素溶液短暂浸泡,以打破休眠,促进萌发。
第四步:整地与播种
1.苗床准备:
· 选择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地块作为苗床。
· 深翻土壤,耙平耙细,除去杂草和石块。
· 做成宽1-1.2米的畦,方便管理。
2.播种方法:
·开沟条播:在畦面上按行距20-25厘米开浅沟,沟深约5厘米。
·摆放种根:将处理好的种根小段平放或斜放在沟内,确保带有休眠芽的一侧向上。
·覆盖泥土:覆盖细土,厚度约3-5厘米,轻轻压实,使种根与土壤紧密接触。
·行距株距:保持行距12厘米左右,株距5-8厘米。
第五步:苗期管理
1.浇水:播种后立即浇一次透水,弓膜前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洒一次,之后保持土壤湿润,但切忌积水。
2.除草:出苗前,如果杂草过多,可喷洒选择性除草剂。出苗后,及时人工除草,避免草欺苗。
3.追肥:当幼苗长出2-3片真叶时,可追施一次稀薄的人畜粪尿或尿素溶液,促进幼苗生长。
4.病虫害防治:注意观察,及时防治地老虎、金针虫等地下害虫和苗期病害。
5.弓膜育苗:一是保持土壤湿润,二是在防冻害的同时也要注意高温烧苗。
三、关键技术总结与注意事项
·核心:“细”是手段,“活”是关键。切的块越小,繁殖系数越高,但对种根质量和后续管理的要求也越高。
·时机:休眠期至早春是最佳时期,此时种根活力强,不易腐烂。
·消毒:切割工具和种根的双重消毒是预防病害、提高成活率的重要保障。
·水分:播种后至出苗前的水分管理是成败的关键,要做到“润而不湿”。
·移栽:当苗高长到15-20厘米时,即可选择健壮苗带土移栽到大田。细切种根繁殖的苗,通常当年就能高产。
总之,细切种根繁殖法是一种经济、高效、可靠的苎麻繁殖方法,只要掌握好选根、切割、消毒和水分管理这几个核心环节,就能成功培育出大量优质的苎麻种苗。
汤清明 13507453149